《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于11月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市開始舉行。會議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對中國始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立場、將氣候承諾化為實際行動的精神高度贊賞。
實際上,在環境保護、高效節能等領域,近一年內我國密集發布了涵蓋多個領域的政策文件,從“雙碳”目標、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現代能源體系到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及促進綠色消費等,為全社會各行業健康、綠色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當地時間11月12日,習近平主席特別代表、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沙姆沙伊赫出席COP27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邊會作主旨發言時說道:“我特別要強調一點,現在一直在講中國有一個‘3060’的‘雙碳’目標,不準確,應該是‘3060前’。有了這一個字,才說明中國的信心。我們會努力爭取做得更好,所以這個‘前’是非常重要的?!?/div>
解振華認為,盡管當前不少發達國家受地緣沖突、能源危機影響,氣候行動有所回擺,但中國仍按照習近平主席的要求,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定力,克服一系列困難,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形成了“1+N”政策體系。這充分說明中國作出的“雙碳”目標決策是穩健的、務實的、正確的、可持續的,是完全可以預測到它的未來的。
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制定了實施方案,并已經制定發布了37項在各領域各行業的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開展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碳市場、增加碳匯等一系列實際行動,落實國家自主貢獻取得積極進展,在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中的參與度、影響力和引導力顯著增強。
2022年1月份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十四五”時期,基本建立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較完善的政策、標準、市場和監管體系,構建以能耗“雙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標制度為引領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進機制。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基本制度和政策體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滿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規?;娲茉创媪?、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強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
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發布的《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對17個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升級發布了具體的實施指南,以推動各有關方面科學做好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
而針對“雙碳”目標的數據支撐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提出了包括區域、行業、產品、清單在內的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體系,為形成體系完備、方法統一、形式規范的碳排放核算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
解振華表示,我國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支持,群策群力,整合力量積極參與和推動這場經濟社會系統性的變革。
現代能源體系進一步完善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氣候治理呈現新局面,新能源和信息技術緊密融合,生產生活方式加快轉向低碳化、智能化,能源體系和發展模式正在進入非化石能源主導的嶄新階段。我國能源革命方興未艾,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形成了多輪驅動的供應體系,核電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處于世界前列,具備加快能源轉型發展的基礎和優勢;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供應鏈安全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構建現代能源體系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2022年3月,《“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發布,標志著我國“十四五”能源發展方針、主要目標和任務舉措有了具體規劃?,F代能源體系規劃以保障安全、綠色低碳,創新驅動、智能高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民生優先、共享發展為原則,從能源年綜合生產能力、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單位GDP能耗等方面列出了具體目標,并強調了創新發展能力和服務普遍水平。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全球發展的大趨勢看,世界能源正在全面加快轉型,推動能源和工業體系形成新格局,綠色低碳發展提速,能源產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能源生產逐步向集中式與分散式并重轉變,全球能源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多極化趨勢。我國要加快構建的,就是順應世界大趨勢、大方向的“現代能源體系”,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八個字,就是現代能源體系的核心內涵,同時也是對能源系統如何實現現代化的總體要求。
實際上,除了能源體系規劃方案,《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等從不同細分領域都對發展目標和重點領域方向制定了目標,為能源的綠色、安全、高效發展政策體系建設添磚加瓦。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并具有一定優勢的新能源產業鏈體系。新形勢下,我國新能源產業必須強化創新驅動,統籌發展與安全,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此,《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從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高國際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導新能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上明則指出,在氫能產業萌動之際,《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的出臺符合業界期盼,為氫能科技創新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將進一步彰顯氫能作為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重要載體、搶占未來科技發展制高點重要抓手、推動工業低碳轉型關鍵介質,對支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意義。
生態系統保護取得積極成效
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劉德春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擘畫美麗中國藍圖,形成并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取得了積極成效。
水資源治理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至今黃河已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當前,全面推進國家“江河戰略”法治化,就是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法治引領保障作用。10月3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這是我國繼長江保護法之后制定的又一部流域性法律。從立法層面看,黃河保護法是全面推進國家“江河戰略”法治化的標志性立法,法案針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沙調控與防洪安全等多個問題進行了規定,還將“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納入法案。
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則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水安全保障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到2025年,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進一步加強,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大氣污染治理方面,財政部分兩批次下達2022年度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近300億元,用于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工業污染深度治理、能力建設等重點工作。截至2022年10月,十余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公布2022年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方案,下達資金超30億元。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數據,2022年8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3.2%,輕度污染天數比例為6.4%,中度污染天數比例為0.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0.1%。與去年同期相比,優良天數比例上升1.5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持平。
縱觀全年節能環保行業面貌,可以說,相關行業雖然部分領域的業績承壓,但仍在積蓄發展能量,長期向好的趨勢未變。而這一點是中國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的關鍵所在。
END
來源:本刊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