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 id="i218y"><video id="i218y"></video></th>
    1. <tr id="i218y"></tr>
      1. <tr id="i218y"><option id="i218y"><acronym id="i218y"></acronym></option></tr>
        <strike id="i218y"></strike>
      2. <code id="i218y"></code>

        <tr id="i218y"></tr>
        |新一代信息技術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互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術核心產業
        |高端制造 機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產業 生物醫藥 生物農業 生物技術
        |綠色低碳 清潔能源汽車 環保產業 高效節能產業 生態修復 資源循環利用
        |數字創意 數創裝備 內容創新 設計創新
        |產業資訊
        |地方亮點及地方發改委動態
        |獨家內容
        |雜志訂閱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頁 > 高端制造 > 機器人
        機器人產業迎來新一輪增長
        2023-02-13 15:02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體: [   ]

          今年以來,伴隨疫情防控轉入新階段,我國經濟回暖勢頭強勁。相關數據顯示,1月制造業產需景氣水平明顯回暖,服務業恢復迅速,帶動非制造業實現觸底反彈,市場主體發展信心增強,經濟增長的強大動能快速釋放。本版從此期開始推出系列報道,聚焦行業企業奮力開創2023年新局面,推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新征途。

          從超級人工智能機器人550W量子計算機“小苔蘚”到四足仿生機器人機械狗“笨笨”,近期熱映的電影《流浪地球2》為大家展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事實上,電影中不少機器人并非特效或是特殊定制,而是已在制造業、商貿物流、醫療健康、商業社區服務等領域實際應用的機器人。

          近日,工信部等17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更是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推動機器人更快進入千家萬戶,融入千行百業。

          與更多行業深度融合

          剛剛過去的2022年,機器人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隨著小米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和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的先后發布,人形機器人正成為產業中異軍突起的新角色。

          “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行業沒有彎道超車的機會?!鄙钲谑袃灡剡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劍對記者表示,要實現硬科技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只有腳踏實地研發、持之以恒投入,才能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優必選科技深耕10年,形成了1500多項技術專利,在人工智能算法和人形機器人本體技術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司自主研發的大型人形機器人Walker歷經多次迭代,如今已實現成本可控以及穩定量產交付,在迪拜世博會中國館服務長達6個月,提供超過1000場次的接待導覽服務,這也是首個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真正商業化落地。

          “可以非常確定的是,人形機器人的未來要看中國?!敝軇Ψ治?,我國是全球為數不多已生產出人形機器人成品的國家之一,在人形機器人市場已經占據了先發優勢。同時,我國還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配套最完備的產業鏈體系,這種優勢不僅沒有國家能替代,還會隨著產業更替日益完善。我國也是人形機器人最大的潛在市場之一,我國新一代年輕人在技術革新中不斷受益,更愿意接受和擁抱前沿技術,這無形中減弱了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阻力,將加速迭代優化,造就強大的頂端優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5G、新能源、新材料等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正在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

          眾誠智庫執行總裁韋玉懷表示,隨著人口總量下滑、老齡化加速以及各類要素成本不斷上漲,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將成為國內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展望2023年,以《方案》出臺為契機,機器人產業將與更多行業深度融合,在消費及投資復蘇背景下,國內機器人產業整體將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其中,國內工業機器人將逐步形成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基礎,行業進入穩定成長期;服務機器人則因為更多的細分市場存在高速成長空間。

          難點痛點尚待突破

          多重因素助推我國機器人產業高速發展。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預計,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174億美元,2017年至2022年年均增長率達22%。其中,2022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87億美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65億美元,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22億美元。

          “預計到2024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250億美元,2022年至2024年年均增長率將達21%?!表f玉懷說。

          當前,我國機器人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和實施全產業鏈布局戰略,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以匯川技術、沈陽新松、安徽埃夫特、哈爾濱博實、廣州數控、南京埃斯頓等為代表的一批機器人領軍企業正在奮起直追。服務機器人在家用、教育娛樂、醫療康復、公共服務、應急救援、極限作業等領域發展相對成熟,涌現出眾多本土優勢企業,例如科沃斯、優必選、康力優藍、未來伙伴、納恩博、科大訊飛、大疆創新、科微智能等。

          “我國機器人產業在產業鏈規模、應用生態、成本和場景等方面具有優勢,已經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但仍存在技術積累不足、產業基礎薄弱、高端供給缺乏等問題?!表f玉懷介紹,當前在電機、減速器等關鍵技術領域,國內廠商已經實現技術突破,但與頭部廠商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控制系統方面,國內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但由于底層軟件架構和核心控制算法的不足,國產控制器在穩定性、響應速度、易用性方面與國際主流產品存在明顯差距;機器人的感知系統尤其是高端供給方面,仍然高度依賴進口。

          “對機器人企業來說,我國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市場需求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敝袊鴻C械工業聯合會秘書長、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宋曉剛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機器人難以滿足一些企業對產品穩定性、可靠性、適用性的需求,這導致在國內市場尤其是中高端市場中,相較于國外品牌,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仍然較低,存在供需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國外的機器人產業在解決一些應用問題上比我們成熟,這是在實際使用中經過多年迭代而來的?,F階段,我們在基礎理論、基礎技術方面已有一定儲備,若要更好地抓住市場機遇、滿足市場需求,就要讓產品進入應用創新階段,通過應用加快產品、技術迭代,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研發創新的難點堵點。只有圍繞這些難點堵點進行攻關,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彼螘詣傉f。

          政策牽引供需發力

          據韋玉懷介紹,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已從汽車、電子、金屬制品、橡膠塑料等重點行業,逐漸向紡織、物流、制藥、半導體、食品、原材料等行業擴展,但汽車制造業仍是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在服務機器人方面,國防、家庭領域需求引爆服務機器人市場,尤其是清潔機器人和醫療機器人成為國內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前景最好和增速最快的領域。

          《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機器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宋曉剛表示,“機器人+”應用行動將落實《“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五項主要任務之一——拓展應用深度廣度。此次《方案》的出臺,能為實現規劃中提出的“到2025年,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翻番”等發展目標的實現打好基礎。

          “《方案》希望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共同發力,高水平推進‘機器人+’應用?!彼螘詣偙硎?,未來隨著政府和行業資源的整合加速,供需對接的方式將越來越多樣,比如有針對性地進行細分行業的產業對接,建設“機器人+”應用體驗和試驗驗證中心,開展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優勢互補的供需對接活動。在成熟應用領域遴選一批應用成效突出、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標桿企業和典型場景,加快推進應用的深度與廣度,促進供給側實現高質量創新。

          “機器人應用廣度深度將加速拓展?!表f玉懷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將進入快車道,全面帶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甚至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全面繁榮。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

        關注微信公眾號:

        官方賬號直達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招聘 | 廣告刊例 | 版權聲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區廣內大街315號信息大廈B座8-13層(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郵編:100053 傳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網 京ICP備09051002號-3 技術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