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 id="i218y"><video id="i218y"></video></th>
    1. <tr id="i218y"></tr>
      1. <tr id="i218y"><option id="i218y"><acronym id="i218y"></acronym></option></tr>
        <strike id="i218y"></strike>
      2. <code id="i218y"></code>

        <tr id="i218y"></tr>
        |新一代信息技術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互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術核心產業
        |高端制造 機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產業 生物醫藥 生物農業 生物技術
        |綠色低碳 清潔能源汽車 環保產業 高效節能產業 生態修復 資源循環利用
        |數字創意 數創裝備 內容創新 設計創新
        |產業資訊
        |地方亮點及地方發改委動態
        |獨家內容
        |雜志訂閱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頁 > 綠色低碳 > 清潔能源汽車
        新勢力、老品牌紛紛開啟“降價保量”應對變化 新能源加速滲透成車市看點
        2023-02-22 15:02
        來源:證劵日報
        字體: [   ]

          國補歸零后,特斯拉率先官宣降價,國內新勢力則紛紛積極迎戰,合資車企也隨之跟進。據記者整理,截至目前,包括問界、小鵬、零跑、極氪、蔚來、廣汽埃安、飛凡、沃爾沃、五菱宏光MINIEV等多個汽車品牌已選擇跟隨特斯拉降價,一場轟轟烈烈的油電車型降價潮已拉開帷幕,卻也有業內人士擔憂,這將進一步加劇汽車行業“內卷”。

          2月21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市多家汽車4S店了解到,各品牌采取了多種促銷措施,降價模式和宣傳口徑更是五花八門,例如有的經銷商宣稱“清理長庫齡展車”,有的則表示“領取了政府補貼讓利消費者”,也有廠家直白表達“官降限時優惠,買到即賺到”。

          “2023年新能源汽車快速進入比拼成本和規模的階段,具有成本優勢的品牌將迎來發展機遇,走向盈利的前提便是銷量?!钡禄冗M制造與出行產業合伙人張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現階段,除了自身擁有閉環供應鏈的比亞迪敢不妥協,絕大部分車企只得選擇‘降價保量’,保證先站穩腳跟不被市場邊緣化,再從長計議追求收支平衡直至盈利?!?/p>

          市場需求“提前透支”?

          《證券日報》記者整理車企數據注意到,1月份,除了比亞迪實現銷量同比正增長外,銷量榜單前10中有9家車企同比增長均為負值,甚至大部分合資車企也出現了40%以上的負增長。

          據觀察,作為“兩田一眾”最主要的走量車型,豐田卡羅拉、RAV4、本田CR-V,1月份銷量環比下滑超60%;本田雅閣、凱美瑞銷量環比下滑45%。而大眾的速騰和朗逸,銷量環比下滑超過35%。

          新能源汽車方面,今年1月份,新能源市場占有率雖保持在24.7%的高位,但卻罕見地出現了產銷雙降。其中,新能源產銷分別為42.5萬輛和40.8萬輛,環比均下降近50%,同比則呈現個位數下降。

          “除了官方降價外,購車還有兩年免息、10年或20萬公里三電質保等優惠?!比涨?,北京朝陽區某廣汽豐田4S店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目前,bZ4X廠家開啟直降3萬元限時購活動,起售價已拉低至16.98萬元?!白罱鼉灮莼顒犹貏e多,力度也非常大?!?/p>

          作為最先跟隨特斯拉降價的新能源汽車品牌,AITO問界的降價力度也不小。在實地探訪中記者了解到,在華為體驗中心內擺放的AITO問界車型較此前降價2.88萬元至3萬元不等,但這似乎并未顯著帶動AITO問界的銷售。

          新能源車替代加快

          從2022年國內銷量份額來看,新能源車型對于燃油車型的替代正在加速,直接導致多數合資品牌市場份額下滑,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乘勢增長。在比亞迪和特斯拉所引領的“油電同價”競爭策略下,曾經銷量遙遙領先的傳統合資品牌如今遭受的沖擊更大。

          在此背景下,燃油車企也下大氣力開展新能源車型的研發、投放和宣傳。然而,傳統車企的純電車型在市場終端表現并不理想。盡管其在品控、售后與服務方面有著老牌車企的優勢,但具體到產品力,市場有一種聲音認為,其三電技術、設計、配置、續航等方面與新勢力選手相比并沒有太大優勢,同時價格也不具吸引力。

          在張帆看來,現階段擺在車企面前的選項并不多,要么持續跟進價格戰,虧本拼消耗。要么緊咬價格體系不放,以價補量,穩健經營。不過就目前而言,第二個選項似乎風險更大。

          “至于降價后的前景如何,還需等待市場給出答案?!睆埛硎?,2022年部分車企曾欲通過犧牲銷量,鎖定高售價來實現經營利潤的保全。但事實證明“保價縮量”的策略并不見效。如今,各家車企用行動表明他們選擇了“降價保量”。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動力電池所需的原材料,工業級碳酸鋰價格已經從去年11月份近60萬元/噸的歷史高點,下跌至今年2月21日的42.9萬元/噸,跌幅高達28.5%。動力電池占據電動車總成本的40%至70%,如果原材料價格能夠繼續下探,將為車企降本創造更多空間。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

        關注微信公眾號:

        官方賬號直達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招聘 | 廣告刊例 | 版權聲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區廣內大街315號信息大廈B座8-13層(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郵編:100053 傳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網 京ICP備09051002號-3 技術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