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 id="i218y"><video id="i218y"></video></th>
    1. <tr id="i218y"></tr>
      1. <tr id="i218y"><option id="i218y"><acronym id="i218y"></acronym></option></tr>
        <strike id="i218y"></strike>
      2. <code id="i218y"></code>

        <tr id="i218y"></tr>
        |新一代信息技術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互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術核心產業
        |高端制造 機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產業 生物醫藥 生物農業 生物技術
        |綠色低碳 清潔能源汽車 環保產業 高效節能產業 生態修復 資源循環利用
        |數字創意 數創裝備 內容創新 設計創新
        |產業資訊
        |地方亮點及地方發改委動態
        |獨家內容
        |雜志訂閱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頁 > 權威解讀
        【專家觀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年成就回顧
        2023-02-23 15:02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字體: [   ]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充分發揮經濟發展新引擎新動能作用,產業總體及重點領域發展均實現巨大成效。

        一、總體上,戰新產業規模質量齊升

        表現之1.產業發展規模實現持續快速增長

        2021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15.3萬億元,占GDP比重為13.4%,比2014年提高5.8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個百分點。據我們對上市公司數據分析,截至2021年底,A股上市公司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企業共有2067家,較2012年底增加1083家。其中,營收規模達到百億元以上的企業數量在2012年只有47家,到2021年增加到216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總數的比重由4.8%提升到10.4%,頭部企業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表現之2.部分產業、企業的實力、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一是重要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量、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智能手機產量、海洋工程裝備接單量等均位居全球第一;在新一代移動通信、核電、光伏、高鐵、互聯網應用、基因測序等領域也均具備世界領先的研發水平和應用能力。二是領軍型企業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地位和市場影響力。2021年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有35家,較2012年增加23個。在今年評出的全球獨角獸企業中,中國企業總數達到312家,位列全球第二。三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交貨值9795.8億美元,為2012年的1.6倍。

        表現之3.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正加速培育

        比如,空天海洋領域的新型飛行器及航天器、新一代作業平臺和空天一體化觀測系統;信息網絡領域的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聯網;生命科學領域的合成生物和再生醫學技術;核技術等領域的新一代核電裝備和小型核動力系統、民用核分析與成像等等;新能源領域的氫能產業鏈,這些領域都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增長點。

        二、分領域來看,八大領域都有較大發展

        領域1.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柱作用進一步強化。

        在電子信息制造業方面,2012年到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5%,增速快于同期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體4.7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收11.0萬億元,同比增長8.0%。彩電、微型電子計算機、智能手機以及集成電路等4大類重點產品產量都穩居全球第一。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方面,2021年,全國軟件業業務收入9.5萬億元,2012-2021年年均增長16.0%,利潤總額由為1.18萬億元,年均增長15.0%。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軟件業務收入7.5萬億元,同比增長9.8%。在通信業方面,截止2021年末,網民及手機網民規模分別為10.32億人和10.29億人;4G5G用戶分別達到10.69億戶和3.55億戶,兩者合計在移動電話用戶數中占比達86.7%;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5.36億戶;全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5488萬公里;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達到10.18億個。

        領域2.生物產業:新動能作用日益增強。

        2021年,醫藥制造業營業收入為2.96萬億元,2012-2021年年均增速達6.1%;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9630億元,年均增速達21.3%。今年前三季度,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6萬億元,同比增速9.0%,醫療器械上市公司收入增長17.7%。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主板、創業板、科創板上市的醫藥生物行業企業數達395家,專利申請總量為67445件。中國的生物農業也得到長足發展,走出一條從生物基因育種、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生物有機肥料、無毒生物農藥相互融合的現代生物農業新路子。

        領域3.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實現平穩較快增長。

        2012年以來,各重點細分領域均表現良好,實現了一系列創新突破:在航空航天領域,國產大飛機C919和我國制造的全球最大水陸兩棲飛機AG600均首飛成功,實現了航空領域重要突破;2021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4690億元,為2012年的5.8倍,目前國內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94.5%都支持北斗系統。在軌道交通領域,由中車牽頭組織攻關的我國首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標志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高鐵裝備制造能力和運營能力世界領先,截至2021年底全國高鐵營業里程約4萬公里,為2012年底的4倍,占鐵路營業里程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在智能裝備領域,2021年工業機器人產量超過36.6萬臺,持續居于全球第一;數控機床產業規模達218億歐元,占全球比重約31%。在海工裝備領域,我國船舶訂單居全球第一,遼寧號航母、蛟龍號深潛器、天鯨號挖泥船均已投入使用。

        領域4.新材料:創新能力和應用范圍穩步提升。

        目前,我國在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機硅、超硬材料、特種不銹鋼、玻璃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新材料領域產能居世界前列。隨著技術的提升,新材料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在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醫療器械、文體用品、紡織機械、建筑材料、化工機械、運輸車輛等行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需求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趨勢。

        領域5.節能環保產業:保持較快增長。

        近兩年,伴隨著我國環保政策密集出臺,第三方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環保產業快速發展。2021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2.18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約11.8%。節能服務產業保持持續較快發展,2021年總產值達到6069億元,為2012年的3.7倍。此外,受國家利好政策驅動,以及互聯網與資源循環利用的不斷融合的影響,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呈現生態化、網絡化、專業化的新趨勢,產業有望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新增長點。

        領域6.新能源產業:保持平穩有序發展。

        2021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5.5%,比2012年提升了11個百分點;截至2021年底,風電裝機3.28億千瓦,占全國總發電裝機容量的13.8%;光伏發電裝機3.06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12.9%,風、光發電裝機規模比2012年增長了12倍左右,新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1萬億千瓦時。此外,生物質發電、核電也快速發展。

        領域7.新能源汽車產業:助推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

        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步由政策驅動階段進入市場與政策共同驅動階段,自主發展動能提升,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354.5萬輛,2012-2021年年均增速達到86.7%。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456.7萬輛,同比增長110%,已超越2021年全年銷量。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保有量都占世界50%以上,而且出口勢頭良好,帶動了上游電池、電控等零部件體系的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有望助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

        領域8.數字創意產業:實現爆發式增長。

        2012年以來,在數字技術融合發展以及新業態快速發展帶動下,數字創意產業實現爆發式增長。從數字內容領域來看,2021年數字音樂市場規模790.7億元;國內游戲市場規模2021年為2965.1億元,2012-2021年年均增長19.4%。截至2021年底,我國網絡文學用戶總規模達到5.02億,占網民總數的48.6%。從數字創意裝備領域來看,2021年可穿戴市場出貨量為1.4億部,而2012年僅為230萬部。從創意設計領域來看,2021年中國工業設計行業規模達到2071億元。

        (作者: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新興產業處)


        關注微信公眾號:

        官方賬號直達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招聘 | 廣告刊例 | 版權聲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區廣內大街315號信息大廈B座8-13層(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郵編:100053 傳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網 京ICP備09051002號-3 技術支持:wicep